古蹟巡禮

國家三級古蹟

登瀛書院位於草屯鎮新庄里史館路文昌巷三十號。
建於道光廿七年(1847年),民國七十四年(1985年)十一月廿七日,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(一九九七年四月依法改為縣定古蹟)。清代初期草屯為北投社之地,舊稱北投保。其時漢人向平埔番人得耕土地,並且興修水利,至乾隆年間,草屯地方已形成了洪、李、林、簡四大姓之血緣聚落。其中之洪姓支派,開鑿「茄荖馬助圳」,聚族而居,後來成為倡建書院之登瀛社的主要成員。
南北投設學最早的記錄始於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分巡臺灣道張嗣昌為推廣教化,建議於南北二路熟番社普設土番社學,因此在南北投保即有南投、北投兩所社學。這兩個社學是以教育歸附土番子弟為目的,其教學不僅施於番童,並兼充普通義塾,漢番混學居多。之後漢人入墾日多,到了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南投縣丞朱承懋延請南北投保、沙連保等士紳籌建書院,作為南、北投保兩地漢人讀書的場所,此即為道光十三年(1833年)建立之南投「藍田書院」。
至道光初年,西部平埔族群,在北投社番引導下陸續遷入埔里盆地,身為入埔要道之北投保,地位益形重要。根據周璽《彰化縣志》之記載,道光初年,北投保文風已開,雖無文昌祠之立,但已有士紳會文結社,以為敬業樂群之所,此即為登瀛社,登瀛書院即是在登瀛社員的推動下而成立。由於藍田書院遠在南投,對於北投保之學子甚感不便,因此,於道光廿七年(1847年)十月,莊文蔚、洪濟純等首倡,向北投保內士紳殷戶,募款得五千八百元,創建登瀛書院。是年十一月興工,道光廿八年(1848年)十二月竣工,以為教學處所,並祀文昌帝君,草屯一帶文風更是大興。然雖為書院,仍不脫「義學」之性質。其經費來源除信徒捐置學田外,曾接受彰化白沙書院的資助,故與白沙書院關係密切,學規、修業有可能依循白沙書院。
光緒九年(1883年),院舍年久失修,由李定邦、林錫爵、簡化成等人首倡,再向北投保內士紳募得二千三百元、加上玉峰社捐資二百元、碧峰社捐資一百元、萃英社捐資五十元,予以重修,於光緒十年(1884年)一月竣工。
日治後,書院功能消失,而以文昌祠存之。
二戰後,經民國五十六年、七十五年、七十七年之重修而成今日之面貌。
目前書院正殿中央供奉文昌帝君,左奉紫陽夫子朱氏、右奉魁斗星君。
登瀛書院的格局是單進三合院式建築,座中為三開間正殿,兩側為七間式廂房,正殿與廂房間有過水相連。書院四週有圍牆圍繞,正面為長十三公尺的三脊燕尾照壁。基地全寬38.5公尺,縱深50公尺。書院正門、門柱皆有題聯,大廳內並存有古匾「學教敬倫」「輔翼聖教」。除此之外,其閩南花紋磚與樑上的結構,別具特色。東西廂壁上之書卷狀雕飾,也是古意盎然。  
民國74年(1985)11月27日正式公告為「國家三級古蹟」。
公告文號: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

外觀特徵:
登瀛書院為單進兩翼齋舍的三合院建築,中央為三開門的正殿,屋頂是燕尾翹脊、雙龍護塔,正前有照牆(照壁)一座,正殿之右前方有惜字亭。遍查台灣六十二所書院中,創建年度有早晚,規模大小有別,財務情形各異而各具有特色,但建築物大部分已失去了原貌。

室內特徵:
登瀛書院為單進兩翼齋舍的三合院建築,中央為三開門的正殿,屋頂是燕尾翹脊、雙龍護塔,正前有照牆(照壁)一座,正殿之右前方有惜字亭。

使用情形:
1.登瀛書院建築物經被評定為書院類建築物之最完整者,一百餘年間,雖曾四次大修,然均能依照原貌加予修繕,不僅正殿之結構體毫未予更動,連兩排齋舍也不增減一間,建材之土墼(土埆)也未更換為磚塊,完整的保持初建原貌,真是一大特色,堪稱為珍貴的文化資產。
2.開放供民眾拜拜祭祀用。

現狀:
民國77年(1988)修復竣工,回復大體原貌,重振地方往昔文風。
民國88年(1999)「921」震災造成登瀛書院嚴重傾斜及塌陷。
民國91年(2002)11月8日修復完竣,依原貌修復現狀保存。
民國110年(2021)2月15日三川正殿彩繪修復完竣,依原貌修復現狀保存。
 

 

古蹟巡禮

Travel 回首頁

線上點燈

線上參拜